新疆新闻网2003年8月12日专稿 题:忘不掉家乡与父亲的席时珞 中新社记者 汪金生 席时珞在家中接受了我们的采访。
这是一套赋有江南格调的居室,从布局、装饰以及家具上都可以看出。席时珞说房子里的家具都是在老家苏州做好了以后运到新疆来的,为此还真是劳心费神过一段时间。
年过六旬的席时珞看起来气色很好。虽然不停地向笔者表示不善言谈,但讲起来却滔滔不绝。
席时珞上世纪50年代考上西北银行学校,留校工作一段时间后,调到新疆人民银行工作,业余时间担任工会宣教干事,他在十多年里,先后编办黑扳报1700多期,每期8块黑板,全部都是他用毛笔书写来的。这种当时看上去很磨人生命的琐碎工作恰恰成了他练书法基本功的好时机。之后,在“文革”末期,有一次他突然拾到了一本别人丢弃不要的破字帖--柳公权的玄秘塔,如获至宝般地重新剪贴好,日夜临摹。
这就是席时珞的书法之路,并没有从师,仅仅是兴趣所致。
经过三十多年历练,席时珞目前已经形成了两三种属于他自己风格又杂糅其他各种传统书法笔法的“席时珞楷书”,细看有一些传统大家和各种碑贴的痕迹,整体上看却都不是,只是他自己集合而成的,兼容并蓄而且独树一帜。
 |
席时珞近作。 |
席时珞精于楷书、出手大度,善于榜书、字大如斗,越大越佳。用笔大气磅礴,点划刚健有力,笔酣墨饱,蛟龙出海,神美气足,云鹤游天,充满力透纸背之美感。其书法既有魏碑的劲厉雄强,刚健壮美之态,又有唐楷的貌美雄伟、盘骨之神,还有汉隶的严谨端庄、笔致挺拨之味,兼有赵体的天姿英迈、圆润俊美之秀;雄毅遒劲中不失俊逸洒脱的神韵,古朴丰茂中饱含书卷气的金石味,有盘马弯弓驰骋疆场之俊爽,也有老蚌怀珠耄耋增辉之大道存焉,时时透露出如西域古风般的壮志豪情。
“如果别人一眼就能看出这是老席写的字,我就满足了。”席时珞认为达到这点就证明自己的风格初具。
据了解,席时珞的硬笔书法和毛笔书法曾在全国各种比赛中获奖四十余次,在新疆书协举办的权威性书法大赛中五次获一等奖。他的书作被河南、广东、湖南等地碑林入刻。由于这些成就,他成了中国书协的会员,并且在前年被选为新疆书法家协会的副主席。
席时珞不仅怀念苏州古风,而且非常尊敬他的父亲。他认为,正是因为父亲从小给了他亲身的教诲,才使自己有这样的爱好。谈说间,席时珞将他整理的其父亲席忆椿作品集展示于前。我们有机会在席时珞家,看到了他父亲的毛笔手迹,那是用小行书写在毛边纸上然后装订成册的。
“老一辈人不求功名,只为书法。这是我们永远达不到的高度。”席时珞认为,自己的书法离父亲还有很长一段距离。
席时珞的父亲不是什么文化名人,而是有书法家之才之实却默默无闻的乡村商店店员。但是,他父亲的行书却非常有功力,而且留着古书法的遗风。席时珞说,他父亲利用坐柜台的闲暇时间和晚上的休息时间,用毛笔写,不知用多少年时间认认真真地写了近20本,每本按10万字计算,就达200万字。
席时珞平生无所嗜好,他唯一的嗜好,就是书法,这是他毕生的乐趣。
“书法艺术作为一种精神创造劳动,只有融入旺盛的生命和火热的情感,才会产生巨大的震撼力和突破性,才会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席时珞有两枚闲章聊以自勉,一枚为“无极”,一枚为“砚田墨牛”,向外界透露着席时珞先生永无止境地探索着书法艺术的空灵境界之精神。
|